餐厅里的朋友与陌生人

责任编辑: zjsxzx.com

在清明节的公众假期,来深圳的香港游客数量暴增,对于一直将深圳视为生命中的“流动盛宴”的我来说,上一次看到这么多香港人来深圳游玩的盛况,还是在千禧年的前后。

虽然我已经搬到上海居住了二十年,但是过往的回忆似乎总是可以和今天的感受联系在一起。毕竟香港不仅仅是简•莫里斯游记中的香港,更不是史蒂芬•罗奇的指数理论。香港是一座玻璃之城,也是一座被人称为中国商业历史活化石的大都市。

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好友分享给我一个小红书链接。当然我个人对这个社交媒体平台有些诟病,原因是在我转发几张世界知名摄影师作品的大片的时候,居然被告知需要遵守公序良俗。当然,如今寻求与社交媒体平台对话很难遇到一个活人跟你解释,各种自动回复已经取代了人工客服。后来有朋友说,随着图片检测技术日臻完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寻找“平替”。总之,我觉得对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理解也许跟社交媒体的管理无关,但是从这个号称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不少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着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观感。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源于港澳某家餐厅悬挂的一面告示牌而引发的热议,告示牌上流露出粤语文化中特有的骂人不带脏字:“禁止外带食品,否则一世媾唔到女仔”。

对于今天的一些消费者来讲,随便拿着别家的食物进到某家餐厅继续消费,已经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了。但是对于餐厅的经营者来讲,他们始终认为外带食品不可以在自家店里消费,除了是因为食品卫生的安全因素之外,更多的也是因为自己不愿意承担一些无妄之灾。在今天各种撸串的地方如果消费者从隔壁店家再叫一份麻辣烫,人们或许会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之所以我把它们称之为撸串的地方而不是称其为烧烤餐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个过于简陋的就餐环境是不太可以称之为餐厅的。这个没有底线的退让是缘自于酒水自带的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支持,既然保护消费者自带酒水的权益,那么消费者便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带食物的权益也是应该需要保护的。

但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基本上,在高级餐厅的客户须知中,依旧还可以见到谢绝自带酒水的要求,当然在今天火爆的高级餐厅一票难求之际,餐厅完全可以用“没有预订”的理由淘汰一批看不上的客人。那些老吃老做的客户如果要硬上弓,估计也只会没有下一次。但是可怜今天高级餐厅的惨淡经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不要说什么挑客了,能来就不错了,先吃起来吧!很多时候所谓的规矩就是这样因为经营情况的惨不忍睹,而慢慢随行就市的将自己以前立下的规矩给废弃了。但没有人喜欢做Slow Horses,所谓的“慢马定律”就是说那些偷懒的慢马享受到一时的安逸,体现不出个体的价值,最终会被主人送去了屠宰场。餐厅因为生意黯淡所做出的各种妥协,最后都会成为他们棺材上的一枚枚钢钉,大浪淘沙,谁又能说哪一朵浪花是无辜的呢?

从最初谢绝客人自带酒水的争论开始,今天可以发展到对于客人自带食物的争论,只能说明餐厅因为惨淡经营而委曲求全。我一直对葡萄酒爱好者自己带酒去餐厅消费充满好奇,因为很多资深的爱好者都是葡萄酒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或者是某个国外品牌的中国代理,或者是某个葡萄酒产业链的一环。如果葡萄酒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不支持餐厅谢绝客人自带酒水的话,那么还有哪家餐厅会帮这些葡萄酒品牌完成销售呢?

都说灭六国者六国也,但是就今天充满激烈竞争的餐饮行业而言,除了菜品的创新之外,餐厅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应该就是在酒水和甜品上面了。后来看到有四川火锅店里面大卖甜品,大家就明白餐饮行业都知道火锅已经没有什么利润了。麻辣烫不是平替,但是甜品以及奶茶还是充满利润诱惑的,于是火锅是配菜,甜品才是重头戏。

餐厅说到底不过是名利场,更重要的还是商场。高级餐厅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谢绝自带酒水,虽然他们也很清楚如果投诉到消委会,自己的谢绝理由是不受保护的。但是餐厅也清楚客人来店里消费的目的,真的不是为了果腹充饥,来这么贵的餐厅都是为了面子,为了体现自己对客人的尊敬,为了体现自己对关系维护的重视,所以请人在高级餐厅吃饭那是互相给面子的双赢。

当然,要是遇到吃相难看,或者纯粹就是为了打卡拍照的网红,高级餐厅马上会拉下脸拒绝入场,理由都是非常婉转的:对不起啊,我们的位子都订满了,下次您请早!餐厅虽然是全世界最欢迎陌生人的地方,但是谁是朋友谁是陌生人,餐厅还是非常清楚的。

遇到那些喜欢自己带酒的葡萄酒爱好者,餐厅最后使出来的杀手锏就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既然自己带酒,那我也可以不提供酒杯,特别是那些专业的葡萄酒爱好者,对于各种不同产区的酒还需要不同的杯子。餐厅拿出从宜家买来的杯子还要被嘲笑,索性就自带杯子吧!所以要鉴别谁是真的葡萄酒发烧友,就要看看他们自己携带几只高级酒杯出来喝酒。餐厅的想法当然也朴实无华:客人自己带酒来餐厅一分钱都赚不到,还要拿出最高级的Riedel酒杯出来撑场面,万一喝开心了摔碎一只,整晚不赚钱不说,而且还要倒贴一千多块钱,这又是何苦来呢?所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自带酒水我就提供纸杯。何况杯身纤薄的Riedel万一在清洗的时候破碎划伤洗碗工的手指,送去医院又是一笔医疗费,何苦!

有的餐厅会做的更加两不相欠,甚至连过生日的蛋糕冰冻服务都不提供,原因也是基于食品卫生理由,万一蛋糕有问题,吃坏之后说是因为餐厅的食物不卫生所导致,于是索性就不要提高这项服务。所以有的餐厅没有意识到社会凶险,以为各个都可以成为海底捞那样的无微不至关怀客户,其实很多时候还是要多替消费者考虑一下,千万不要表错情。

然而,我的朋友后面说出来的意见,才令我意识到饮食服务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奇葩出现,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饮食是做家教以及文化背景的生意,所以还是要清醒地认清谁才是真正的客人。

有些客人去港澳的餐厅去吃饭,都会很清楚知道这个世界并非如你所愿,不给别人添麻烦才是出门的第一要义,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大不了就再换一家,难道就只剩下这一家餐厅可以吃饭吗?大家和气生财才是最高境界。但是有些客人的确是有改造世界的热情和精力。一个很简单的规律就是客随主便,自己跑到别人的餐厅去吃饭,餐厅是主人,客人要自己扮演上帝,那也要看主人是否愿意演下去。否则真的是很尴尬,作为餐厅的客人非要逼着餐厅认错,而且还要改变规矩,否则就是一万个不答应。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思南路上那个一直跟消费者硬刚的查餐厅,后来也在疫情期间关门歇业。他们当年因为跟店里的客人发生争执,经常就是关店收档报警,这些来自香港的餐饮业者似乎还带着他们固有的执著与坚持,觉得什么事情不妥那就告官。到了最后官不聊生的时候,估计也只好关门了。记得以前在香港客人蜂拥北上跑到深圳罗湖区消费的时候,当时就有经济学者说两地的经济收入差异在五到十倍之间的时候,双方的感觉都是最好的。两个城市的收入相差不到1.5-2倍的时候,那是最神憎鬼厌的时刻。

千禧年的时候,深港两地之间的收入应该是在五倍以内的幸福蜜月期,罗湖口岸的罗湖商业城,所有的铺位都被租售一空,商场里面人潮涌涌,买窗帘的、做西装的、按摩推拿的、吃饭买菜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应有尽有。接着自由行开始,深圳的本市居民拿着赴港通行证可以任意随时往返两地之间,24小时的通关直接让香港的新界以及落马洲的街市人满为患,接下来的购买奶粉的人潮以及各种赴港产子的高潮开始蔓延开来,而如今,这些的过往回忆逐渐都被来深圳山姆会员店的香港旅游团给淹没了。

文章编辑: zjsxzx.com

新疆风味在上海

范庭略:这些在上海扎根的新疆风味餐厅大多不追随潮流,但不难感受到他们对于故乡味道的自信,以及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相融的努力。

让世界看见中餐,无法一蹴而就

苏丽雅: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三位明星中餐厅主厨,讲述他们如何在行业的复苏期保持深耕与前进。

那些关于餐厅预定的“神话”

范庭略:餐厅经营者们知道利用“物以稀为贵”吸引客人的道理,他们同时也明白,那些前来到此的客人中,有些不会再来第二次。

为何“金筷子奖”能在“民以喝为天”的英国诞生?

何越:在英国,东亚美食有自己的盛典——金筷子大奖。这一颁奖不但能提高该行业在英国的地位与知名度,还能促进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日本企业家荒井幹雄:制铁茶壶、茶道与中日关系

日本制铁茶壶世家传人荒井幹雄受访,谈如何通过茶会和美食,在中国传播日本文化,同时推动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化习俗。

厨房里的浪漫故事

范庭略:影片《法式火锅》鼓励每一位观众,要在“为时已晚”之前,尽可能地去品尝生活中的滋味。

纪念安东尼•伯尔顿:美食掩护下的政治动物

范庭略:他改变了世界对食物与旅行的看法,他的写作让那些营营役役的餐厅吹鼓手们瑟瑟发抖,但是最终他却没有治愈自己的人生。

冰箱与口味

范庭略:冰箱的诞生,代表着追求“味道新鲜”的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一场笨拙胜利,这种胜利也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口味。

英国BBC庆祝“谭荣辉出镜40周年”——为何炒锅成为英国高级文化?

何越:为何一口在中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炒锅,会成为谭荣辉被英国人热爱与尊重的象征物?我花了很多年,才能明白背后的原因。

追溯英伦自助餐衍变史

张璐诗:自助餐在17世纪由法国传入英国,而且最初也并不是“简陋”和“不讲究食物”的代名词。

英国“黑暗料理”登堂入室

张璐诗:在英格兰伯克郡的一家乡间餐厅,一道改良版本的东伦敦传统小吃“鳗鱼冻”,让我感到惊艳。